科学研究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2016年科学技术成果

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土壤碳汇时空演变研究

 

登记号:9632016Y0034                                    推荐单位:青海大学

课题来源:地方计划                                      评价单位:青海省科技厅

研究起止时间:2012.07至2015.07                                             评价日期:2015.09.18

完成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主要研究人员:刘育红、魏卫东、尚永成、肖锋、辛玉春、孙海松、温小成、李积兰、杨元武、辛总秀、李淑娟、苏丽萍、裴海昆、徐志伟、许新新、芦光新、杨芳、王得贤

    本项目在三江源区果洛州按照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山地草甸三种草地类型和不同退化程度进行野外调查研究及取样,结合GIS和RS技术,研究了土壤碳汇潜力、土壤碳汇时空分布及动态演变,揭示了土壤碳汇基本规律,绘制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1、果洛州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26.89-171.44 t/hm2、31.33-73.09 t/hm2,有机碳密度随退化程度加剧而降低,空间上呈自东向西递减趋势。2、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异幅度较大,草地土壤有机碳主要分布在高寒草甸,储量约33000万t,果洛州高寒草甸土壤碳汇增值潜力较大,通过草地恢复等措施,增值幅度可达70%以上。3、采用DNDC模型模拟了高寒草地土壤碳在较长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趋势,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降低趋势。4、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核心期刊7篇。培养青年教师2名,草业科学专业本科生10名。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柴达木地区枸杞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登记号:9632016Y0059                                         推荐单位:青海大学

课题来源:地方计划                                           评价单位:青海省科技厅

研究起止时间:2009.06至2013.12                                                      评价日期:2014.01.24

完成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合作单位:都兰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青海诺木洪农场、格尔木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海西州林业技术推广站

 

主要研究人员:严林、王生全、熊卫国、谢守忠、陈阿兰、梅洁人、宗英、郭蕊、陈生翠、周宇、段小明、金生英、梅妍、温小成、李琳琳、吴世良、李亚娟、马洪福、王成、丁桃群

    《柴达木枸杞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经过系列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首次查清柴达木枸杞害虫种类,害虫群落由133种昆虫组成,隶属2纲,11目,51科,118属,其中青海省新纪录15种,中国新纪录1种,世界新物种1种。柴达木枸杞林主要害虫种类有4种,白枸杞瘤瘿螨Aceria pallida Keifer(相对丰富度21.80%),枸杞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20.53%),拟大枸杞瘤瘿螨Aceria paramacrodonis Kuang(15.01%),枸杞木虱Paratrioza sinica Yang et Li(12.64%)。初步探明主要害虫的分布和发生规律,首次绘制了柴达木枸杞主要害虫为害分布图。系统研究了柴达木枸杞主要害虫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生活史。筛选出枸杞害虫有效杀虫剂和相应的使用剂量。提出枸杞优势害虫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和最佳用液量。进行了大面积防治技术示范与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发表研究论文3篇,其中SCI收录一篇,国家核心刊物2篇,已投稿论文5篇。发现新种1个,中国新纪录物种1个,青海省新纪录物种近20个。项目实施以来,培养研究生5名,本科毕业生30名,培训青海省监狱企业集团公司诺木洪农场、德令哈市农牧局、格尔木市农牧局和都兰县林业局基层技术员90名。项目成果,对推动我省枸杞产业化、提升枸杞的经济价值、提高青藏高原荒漠半荒漠草地害虫的治理效果、推动我省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安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都兰钝额斑螟、灰钝额斑螟防治技术规程标准

 

登记号:9632016B0060                                 推荐单位:青海大学

课题来源:地方计划                                   评价单位: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研究起止时间:2012.03至2013.07                                        评价日期:2013.07.30

完成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主要研究人员:严林、仓生海、星学军、侯秀敏、李晓明、马德寿、杨利林、朱琳、梅洁人、张永军、邓晓青、郭蕊、郝金娥、唐俊伟

 

    都兰钝额斑螟、灰钝额斑螟分别是我们项目组发现的昆虫世界新物种、中国新纪录昆虫,是我国荒漠植物的新害虫,两种害虫能引起荒漠半荒漠白刺灌丛植物毁灭性灾害。项目组经过多年努力,总结两种白刺主要害虫的防治技术经验,研制出控制两种荒漠半荒漠地区重要害虫的防治技术地方标准。规程规范了都兰钝额斑螟和灰钝额斑螟的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虫情监测、防治原则、防治技术措施、防治效果检查等防治过程的操作技术。为荒漠半荒漠灌丛草地害虫的规范化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该规程经试验与验证,所获得的资料准确、数据翔实,形成的规程文本准确的反映了都兰钝额斑螟、灰钝额斑螟两种害虫防治的技术关键和技术操作标准,实用价值高、可操作性强。对实现草地害虫防控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还对荒漠植被的生态保护、提高农牧民的收入等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白刺夜蛾防治技术规程

 

登记号:9632016B0061                                     推荐单位:青海大学

课题来源:地方计划                                       评价单位: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研究起止时间:2012.03至2013.07                                               评价日期:2013.07.30

完成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主要研究人员:严林、侯秀敏、苏丽萍、王文殷、杨元武、李晓明、何孝德、许新新、唐俊伟、朱琳、海存秀、辛总秀、金生英、陈生翠

    《白刺夜蛾防治技术规程》规程依托青海省科技厅资助的白刺害虫防治技术项目,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总结白刺夜蛾的防治技术经验,规范了白刺夜蛾的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虫情监测、防治原则、防治技术措施、防治效果检查等防治过程的操作技术。该规程经试验与验证,所获得的资料准确、数据翔实,形成的规程文本准确的反映了白刺夜蛾害虫防治的技术关键和技术操作标准,实用价值高、可操作性强。对实现草地害虫防控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白刺古毒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登记号:9632016B0062                                     推荐单位:青海大学

课题来源:地方计划                                       评价单位: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研究起止时间:2012.03至2013.07                                               评价日期:2013.07.30

完成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主要研究人员:严林、杨帆、王文殷、侯秀敏、徐志伟、魏登贤、朱琳、仓生海、梅洁人、英陶、李琳琳、李亚娟、马洪福、陈伶俐

    《白刺古毒蛾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规范了白刺古毒蛾的发生区等级、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虫情监测、预测预报、防治原则、综合防治技术、防治效果检查等技术内容。该规程经试验与推广,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所获得的资料准确、数据翔实,形成的规程文本准确的反映了白刺古毒蛾监测与防治的关键技术操作标准,实用价值高、可操作性强。为荒漠半荒漠灌丛草地害虫的规范化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高寒草地放牧藏羊高效养殖综合配套技术应用推广

 

登记号:9632016Y0126                                        推荐单位:青海大学

课题来源:其他                                              评价单位:青海省科技厅

研究起止时间:2014.01至2015.08                                                    评价日期:2015.12.08

完成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主要研究人员:侯生珍、杨生龙、王志有、李淑娟、王桂香、张铭、袁桂英、周玉清、晁生玉、陈有文、索南才让、李文志、李剑、拉毛彭措、贾璞、冯生青、汪燕昌、三百顿珠、王寿、谢寿军、李敏、王有智、常明华、李昕、赛多加、王文军、童铁军、铁成、王兆忠、王西峰、刘东升、张卫忠、柴春林、巴晓峰、李万才、任青加、王贵元、许显庆、王鸿忠、罗自清、高应莉、扎西、多杰、杨启昶、马尖措太、拉毛多杰、罗松洋培、李桂香

项目针对高寒牧区放牧藏母羊繁殖性能低下和羔羊生长发育缓慢的瓶颈问题,在全省6个牧业州4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15810只藏母羊和12884只藏羔羊中示范推广藏羊高效养殖综合配套技术。通过藏母羊妊娠后期和哺乳期适时放牧、精准补饲以及羔羊早期断奶、半舍饲饲养技术的推广应用,与传统饲养方式相比,藏母羊关键繁育期失重减少4.40公斤,母羊损亡率降低2.07个百分点;羔羊出生重增加0.67公斤,羔羊6月龄活体重(37.75公斤)增加17.18公斤,羔羊6月龄成活率提高3.34个百分点。藏母羊枯草期放牧时间日均缩短2-3小时,天然草场放牧压力和载畜量降低20%;藏羔羊出栏期提前到6个月龄,加快

了羊群周转,有效地减轻了草场压力。藏羊高效养殖综合配套技术成熟度高,复制性强,适宜在青海高寒牧区推广。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藏羊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提高了项目区牧民科学养殖水平,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缩短藏母羊繁殖间隔时间的研究

 

登记号:9632016Y0127                                    推荐单位:青海大学

课题来源:其他                                          评价单位:青海省科技厅

研究起止时间:2014.06至2015.11                                             评价日期:2015.12.08

完成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主要研究人员:侯生珍、王志有、倪小敏、荆海霞、杨生龙、马辽伟、河生德、张茹、常祺、曹占月、杨焓、李长云、祁果、拉毛彭措、才让卓玛、程德福、宋永武、韩玉兰、权金荣、李剑、汪燕昌、冯廷花、索南才让、三百顿珠、蔡佳作、魏有梅、李敏、李桂香、康世花、才让周在、扎西吉

    本研究就营养水平对枯草季节藏母羊产后生殖激素水平、卵巢周期性变化规律、子宫复旧时间和发情率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将精料补充料能量水平由13.00 MJ/kg提高至14.00MJ/kg,可以明显提高母羊FSH、LH水平和发情受胎率;精料补充料消化能和粗蛋白分别为12.80 MJ/Kg和15.30%时,随着精料补充料饲喂量的提高(0.50/kg至1.0/kg),藏母羊分娩后34天卵巢重量、卵泡发育水平和FSH、LH水平也随之提高;随着哺乳期精料补充料饲喂量的提高,母羊的子宫重量、子宫三径之和、子叶面积和子叶高度随之降低,而子叶数量和子宫壁厚度随之增加;哺乳期日均补饲消化能和粗蛋白分别为12.80 MJ/Kg和15.30%的精料补充料0.75 kg时,藏母羊产后34天可完成子宫复旧。研究结果对进一步认识藏母羊繁殖机理,缩短藏母羊繁殖间隔时间,实现藏母羊两年三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高效养殖技术对后备藏母羊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

 

登记号:9632016Y0128                                    推荐单位:青海大学

课题来源:其他                                          评价单位:青海省科技厅

研究起止时间:2013.06至2015.06                                             评价日期:2015.12.08

完成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通讯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宁大路251

主要研究人员:侯生珍、杨生龙、王志有、李淑娟、王桂香、张铭、袁桂英、周玉清、晁生玉、陈有文、索南才让、李文志、李剑、拉毛彭措、贾璞、冯生青、汪燕昌、三百顿珠、王寿、谢寿军、李敏、王有智、常明华、李昕、赛多加、王文军、童铁军、铁成、王兆忠、王西峰、刘东升、张卫忠、柴春林、巴晓峰、李万才、任青加、王贵元、许显庆、王鸿忠、罗自清、高应莉、扎西、多杰、杨启昶、马尖措太、拉毛多杰、罗松洋培、李桂香

    本研究针对后备藏母羊生长发育缓慢和当年难以繁殖的问题,就高效养殖技术对后备藏母羊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藏母羊关键繁育期适时放牧、精准补饲和羔羊早期断奶、半舍饲饲养技术的应用,6月龄后备藏母羊体重(33.76公斤)可达成年母羊体重的80%,主要生殖器官的发育达到传统放牧饲养1.5岁母羊水平;后备藏母羊7-8月龄配种,母羊繁殖成活率达59%;藏母羊早期配种对其羔羊的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本研究进一步阐明了后备藏母羊繁殖机理,为实现藏母羊早期配种,缩短藏羊世代间隔和加快藏羊选育进程提供了理论依据。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黑果枸杞精华素制备工艺及功能作用研究与应用

 

登记号:9632016Y0131                                     推荐单位:青海诺蓝杞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课题来源:地方计划                                       评价单位:青海省科技厅

研究起止时间:2013.06至2015.08                                               评价日期:2015.11.18

完成单位:青海诺蓝杞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主要研究人员:王树林、索有瑞、王艺霖、王鹏珍、王蕊、刘荟萃、秦艳婷、刘玉伟、陈虎、李宗文、张青龙、李云云、王春英、汤育海

    以提高黑果枸杞产品的附加值为目的,充分应用黑果枸杞活性成分及营养成分,以柴达木黑枸杞为原料,开发生产了富含营养及活性成分的可用于饮品、食品、保健食品及化妆品生产的原料型产品-黑枸杞精华素,为黑枸杞产品开发及资源综合利用开辟了有效途径。经研究,确定了产品的合理生产工艺及关键参数,对产品的营养成分,保健功能及卫生安全性进行了系统评价,研究表明产品安全无毒,产品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及抗疲劳功效,为该产品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制定企业标准1项,产品质量符合质量标准,为实现产业化奠定了基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柴达木黑果枸杞功能饮料开发研究

登记号:9632016Y0132                                       推荐单位:青海诺蓝杞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课题来源:地方计划                                         评价单位:青海省科技厅

研究起止时间:2013.06至2015.08                                                   评价日期:2015.11.18

完成单位:青海诺蓝杞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主要研究人员:王树林、索有瑞、王艺霖、王鹏珍、王蕊、刘荟萃、秦艳婷、刘玉伟、陈虎、李宗文、张青龙、李云云、王春英、汤育海

    以开发黑果枸杞液态产品和提高黑果枸杞的附加值为目的,对柴达木黑果枸杞活性物质花青素在饮料生产过程中的稳定性及氧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为产品开发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数据,降低加工过程中花青素的损失;以柴达木黑果枸杞为主要原料,添加白刺汁、枸杞多糖、菊粉等原料,开发功能性饮料产品。通过产品配方优化,改进产品感官质量及稳定性,通过合理组方,是使产品具有抗疲劳功能性及通便功能性,并对产品的安全性及功能性进行评价,为产品升级奠定基础。系统研究了花青素在水相体系的稳定性,确定了氧化动力学方程;对提高稳定性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应用于液态产品生产的抗氧化剂配方。确定了产品配方及生产工艺,对产品的保健功能及卫生安全性进行了系统评价,为该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制定企业标准1项,产品经检验符合质量标准要求,为实现产业化奠定了基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万寿菊杂交种雪域一号制种及应用示范

 

登记号:9632016Y0156                                      推荐单位:青海大学

课题来源:国家科技计划                                    评价单位:青海省科技厅

研究起止时间:2013.09至2015.09                                                 评价日期:2015.12.10

完成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合作单位:青海互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研究人员:唐楠、唐道城、巨秀婷、韦梅琴、蔡有华、侯志强、张文莲、李艳萍

  该成果建成万寿菊两用系繁殖、杂交种制种技术体系,实现种子专业化生产和统一供种,重点是研究出了两用系苗期育性鉴定分子标记及鉴定体系,以及杂交种制种田定植方式和授粉方式。建成种苗生产线7条,生产种苗683.0万株;建成示范基地9个,示范面积866.0亩;建成制种基地2个,制种63.0亩,生产种子2086.2㎏;实现经济收益863.8万元,利润152.66万元,税收52.35万元;带动农户36户79人(含部分城市人口),农民增收241.8万元;新增就业108人,发表论文6篇,获相关成果2项,制定标准1个。形成了种子生产-温室育苗-多元化园林景观栽培与应用的新品种应用完整技术体系,形成了科研单位+企业的技术推广与应用模式,实现了种子专业化生产和统一供种、供苗的专业化生产体系,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技术员培训+现场技术指导的规范化栽培技术保障及技术服务体系。项目实施为园林绿化、新农村建设增添了光彩,因其花期长、耐寒性强、造价低,深受园林部门好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品种应用范围广,市场前景广阔。该品种2013年获中国花卉博览会科技成果银奖,2014、2015该品种在海拔3000米以上栽培成功。项目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对万寿菊育性进行苗期鉴定创新性突出,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青海五加属经济灌木林下栽培示范及推广

 
登记号:9632016Y0243                                       推荐单位:青海大学
课题来源:地方计划                                                                        评价单位:青海省科技厅
研究起止时间:2013.06至2015.12                                                  评价日期:2015.12.15
完成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主要研究人员:李强峰、李增武、吴春芳、龙晓晨、朱紫虎、谢得娟、孟庆志、苟建军、严芝银、李宝林、魏国良、黄晓霞、周生华、罗祖邦、窦全虎
  红毛五加、刺五加是五加科落叶灌木,高达1-3米,是人参的同科兄弟。五加根茎含香豆素,叶、花含黄酮,根有效成份为琴架而苷A等药用物质,其药用价值较大。五加的根、茎、叶、花、果实均可入药。根皮入药"五加皮"可补气益精,壮筯骨,提高人的分体力与智力,提高人的免疫功能,为强壮剂,被推崇为"宁得五加一把,不用金玉满车"。为有效地保护和扩大其为有效地保护和扩大其物种资源,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项目执行期间先后完成红毛五加、刺五加、短梗五加栽培技术熟化;五加林下原生态栽培技术研究、不同立地类型栽培技术研究;不同用途五加(果用、药用、菜用等)良种选育研究;五加酒、五加茶叶、五加蔬菜等高附加值产品产业技术的的引进和研发等技术研究工作。选育不同用途五加良种3个,审定并通过红毛五加播种育苗技术规范1项;建立五加蔬菜采摘、分级、包装销售等市场营销模式产业技术1项。项目扩繁育苗20 万株,示范种植50 亩;完成示范推广农户101户,示范推广面积253.9亩。经济指标:年产值达133.6 万元,年成本38.2万元,利润28.7 万元。新增就业人数46人,示范带动农户 101 户,对农户起到示范作用,为推广奠定一定的基础。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红毛五加播种育苗技术规程

 
登记号:9632016B0244                                       推荐单位:青海大学
课题来源:地方计划                                                                        评价单位:青海省计量监督局
研究起止时间:2013.06至2015.12                                                  评价日期:2015.11.10
完成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主要研究人员:李强峰、李增武、魏国良、李刚峰、孟庆志、苟建军、李宝林、黄晓霞、童玉文、龙晓晨、罗祖邦、周生华、苟建军、蒋汉元、叶有青
  红毛五加(Acanthopanax giraldii Harms.)五加科落叶灌木,主要分布于四川、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在青海主要分布在互助、大通、循化、门源、同仁、果洛等林区,生长于海拔2200-3500米的森林或灌木林下;研究证实红毛五加就是《神农本草经》中收录的豹漆五加,并且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品","久服,轻身耐老"。现代研究证明,红毛五加皮中含有多糖类、嘌呤类、嘧啶类 、皂苷类及萜类物质,其药理作用广泛,具有抗心律失常、抗缺氧、抗癌、增强机体免疫力、解热、镇痛、抗辐射,保肝等作用。据研究,红毛五加果实成熟时,果内有种子4-6粒,通常只有2-3枚种子成熟,种子成熟度极不均匀,种胚细小,仅有针孔大小,结构不完整,无胚根、胚芽和子叶的分化,不具备萌发能力,需经过形态后熟和理后熟才能萌发。且种子具有生理休眠特性和种子中含有萌发抑制物质。因此,发芽率极低。课题组通过对红毛五加的引种、繁育及栽培技术研究,探索出了较为较为完善的繁育技术体系,解决了红毛五加发芽难的问题。本标准规定了红毛五加播种育苗过程中的圃地选择、种子采集处理、播种时间、播种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苗木出圃等技术要求。适于海拔2200 m~2800 m红毛五加播种育苗。

 

大通牦牛胎盘与胎儿线粒体功能结构低氧耐受发育学研究

 
登记号:9632016J0253                                        推荐单位:青海大学

课题来源:地方计划                                          评价单位:青海省科技厅
研究起止时间:2013.09
至2015.12                                                    评价日期:2016.03.03
完成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主要研究人员:李莉、张勤文、常建军、荆海霞、王勇、沈明华、魏青、胡佩莹、林伟山、董泽生、苏德昌、李海基、黄国发、周九德、季永琴、李存春、雷增萍、刘永梅、李长云、张焕邦
    在同一海拔梯度下,大通牦牛在早期发育过程中组织线粒体酶活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而线粒体标志酶SDH基因、COX基因及组织HIF-1α基因表达量的增加与胎儿大脑组织器官快速发育和出生后心肌功能增强有直接的关系。骨骼肌线粒体在妊娠4月龄胎儿由体积小、数量多、体积密度小,变为出生1日龄线粒体体积增大、数量少、体积密度大;而心肌线粒体表现为体积小、数量多,体积密度大变为出生1日龄线粒体体积增大、数量少、体积密度减小。妊娠4月龄胎儿心肌组织中血管内皮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含量高于出生1日龄犊牛,机体通过增加心肌VEGF和MVD来增强氧的运送和利用能力。表明大通牦牛肌线粒体在出生前已获得良好的组织学特性,表现出生后对高原低氧环境的具有良好适应性。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不同海拔梯度高原牦牛心、肺血管的比较发育学研究

 
登记号:9632016J0254                                       推荐单位:青海大学
课题来源:地方计划                                                                        评价单位:青海省科技厅
研究起止时间:2013.07至2015.12                                                  评价日期:2016.03.03
完成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主要研究人员:张勤文、俞红贤、荆海霞、李莉、魏青、梁林、康明、宁鹏、文英、李海基、李英、王勇、王志强、张晶晶、李长云、雷增萍、浮怀琳、李宗辉、张学忠、季永琴
  从发育学角度对不同日龄、不同海拔高度牦牛心、肺血管进行比较研究,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表明,和平原黄牛比较,大通牦牛肺组织在发育过程中,主要表现为肺细小动脉随着血管的逐渐变细,平滑肌含量逐渐减少;肺组织VEGF含量逐渐增加;肺气血屏障在出生时较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肺气-血屏障逐渐变薄,牦牛肺组织在出生时已获得良好的组织遗传学特性。不同海拔梯度牦牛肺组织,表现为随着海拔的升高,管径大于100μm的肺血管平滑肌含量逐渐增加,管径小于50μm的肺血管平滑肌含量逐渐减少;肺组织中VEGF含量增加;肺气-血屏障变薄。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牦牛心肌组织表现为VEGF和MVD含量显著增加。牦牛随年龄增长心肌线粒体的体积逐渐变小,数量逐渐增多,体密度逐渐增大的特点;肺气-血屏障逐渐变薄的特点;心肌VEGF和MVD逐渐增加。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青海省藏茴香种质资源调查及驯化技术基础研究

 
登记号:9632016J0255                                     推荐单位:青海大学
课题来源:地方计划                                                                     评价单位:青海省科学技术厅
研究起止时间:2013.08至2015.12                                               评价日期:2016.01.27
完成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主要研究人员:沈宁东、李宗仁、韦梅琴、王树林、王国成、巨霞、许殷文、朱惠琴、何冰、段晓明
  本项目以野生经济资源植物--藏茴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青海省藏茴香资源的调查,明确了藏茴香资源在青海省的分布范围和生境特点;结合资源调查采集藏茴香种质资源23份,建立了种质资源圃,系统观察不同藏茴香种质的植物学、解剖学特性和生长发育过程,明确了不同种质间的主要差别,划分了藏茴香的生育期;通过对不同种质藏茴香嫩叶的营养成分和果实精油的测定,掌握了藏茴香嫩叶的营养价值和果实精油含量及成分;同时开展了藏茴香人工驯化栽培的研究,提出了藏茴香驯化栽培的技术措施,为藏茴香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高原藏系羊抗病免疫分子基础的研究

 
登记号:9632016J0301                                    推荐单位:青海大学
课题来源:地方计划                                                                   评价单位:青海省科学技术厅
研究起止时间:2012.07至2015.07                                             评价日期:2016.01.13
完成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主要研究人员:冶贵生、马玉花、康明、韩志辉、贺晓龙、拉毛彭措、贾跃宁、张晓芬、文英、李英、陈付菊、杨应川
    藏系羊养殖业作为青海畜牧业的支柱产业多年来一直受到各种疫病的威胁,由各种疫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给当地农牧民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发掘青海省藏系羊高抗病力的种质资源,培育出适应高原地区的高抗疫病品系的藏系羊,这将更加有利于青海省藏系羊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目前,有关高原藏系羊抗病免疫基因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项目通过RT-PCR技术获得藏系羊DQB1、CSF2、IL10、IFN-beta、IFN-gamma和IFN-omega 等6个与抗病免疫相关的基因,同源性分析表明藏羊上述基因与参考羊基因同源性较高,明确了上述基因编码蛋白的序列及结构特征。获得的DQB1、CSF2、IL10、IFN-beta、IFN-gamma和IFN-omega抗病免疫基因均为首次从藏系羊中获得的抗病免疫基因。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柴达木盆地梭梭耐盐关键基因及其功能研究

 

登记号:9632016J0302                                      推荐单位:青海大学

课题来源:地方计划                                        评价单位:青海省科学技术厅
研究起止时间:2012.07
至2015.07                                                 评价日期:2016.01.13
完成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主要研究人员:马玉花、冶贵生、罗玉秀、杨春江、马玉花、司剑华、冯志鹏、俞科贤、宋维秀、巨霞、魏国良、谢得娟
    柴达木盆地梭梭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对其耐盐关键基因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梭梭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外关于梭梭抗逆基因方面的研究尚未见相关报道,国内关于梭梭抗逆基因的研究报道较少,而有关柴达木盆地梭梭耐盐相关基因的研究仅见项目负责人基于本项目在前期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前尚未见其他研究者的相关报道,有关梭梭抗逆相关基因结构预测的研究未见报道。本项目通过研究获得了柴达木盆地梭梭的耐盐相关基因AQP基因、BADH基因、CDPK基因、CMO基因、LEA基因、NHX基因、P5CS基因、PrxQ基因、Mn-SOD基因,其中AQP基因、P5CS基因和Mn-SOD基因为首次从梭梭中获得,项目在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对上述基因的结构进行了在线预测分析,这在梭梭抗逆基因的研究中尚属首次,这些研究结果将为梭梭抗逆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可为转基因进行基因功能研究及培育抗逆转基因植物新品种奠定良好的基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五裂茶藨子播种育苗技术

 
登记号:9632016B0331                                       推荐单位:青海省林业厅
课题来源:自选课题                                                                        评价单位: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研究起止时间:2013.04至2015.12                                                  评价日期:2016.01.28
完成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主要研究人员:马明呈、赵昌宏、谭建萍、李长辉、徐宗才、田丰、吴有林、韩玉先、范文龙、王成、王军、李成泉、王文义、常小平、赵丽娟、常黎明、蒲海萍、马占学、樊桂芳、李刚、张晶晶、郑雪梅、兰玉琴、满丽婷
  该标准是根据2013年国家林业局公益性科研专项"青藏高原野生五裂茶藨子繁育及藏药成分研究"制定。通过三年的研究,其苗木驯化繁育和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对五裂茶藨子育苗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归纳,同时查阅了大量的国内相关文献资料,对标准内容的设立进行了筛选和确定,确定了五裂茶藨子播种育苗的术语和定义、品种、栽培要求、检验规则等内容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标准的发布实施,为进一步开发培育五裂茶藨子,提高其播种育苗成活率,丰富园林绿化栽培树种和发展茶藨子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效应。

五裂茶藨子硬枝扦插育苗技术

 
登记号:9632016B0332                                       推荐单位:青海省林业厅
课题来源:自选课题                                                                        评价单位: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研究起止时间:2013.04至2015.12                                                  评价日期:2016.01.28
完成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主要研究人员:马明呈、赵昌宏、谭建萍、李长辉、徐宗才、田丰、吴有林、韩玉先、范文龙、王成、王军、李成泉、王文义、常小平、赵丽娟、常黎明、蒲海萍、马占学、樊桂芳、李刚、张晶晶、郑雪梅、兰玉琴、满丽婷
  该标准是根据2013年国家林业局公益性科研专项"青藏高原野生五裂茶藨子繁育及藏药成分研究"制定。通过三年的研究,其苗木驯化繁育和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标准起草成员在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全面了解了五裂茶藨子硬枝扦插育苗和栽培技术,并对五裂茶藨子扦插育苗和栽培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归纳,同时查阅了大量的国内相关文献资料,在确定了五裂茶藨子硬枝扦插育苗和栽培的术语和定义、品种、栽培要求、检验规则等内容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标准的发布实施,为进一步开发培育五裂茶藨子,提高其播种育苗成活率,丰富园林绿化栽培树种和发展茶藨子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效应。

青藏高原野生五裂茶藨子繁育及藏药成分研究


批准登记号:9632016Y0460                                   推荐单位:青海省林业厅
课题来源:部门计划                                                                        评价单位:国家林业局
研究起止时间:2013.01至2015.12                                                  评价日期:2016.06.22
完成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合作单位: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林场
主要研究人员:马明呈、赵昌宏、王成、谭建萍、徐宗才、李长辉、吴有林、韩玉先、田丰、范文龙、张晶晶、马光花、马锟、刘驰、马占学、王文义、赵丽娟、李成泉、邹林有、祁永录、陈静娟、杨洪元、兰玉琴、张文莲、满丽婷、樊桂芳、马吉良、李积鑫、范泓、张文成、解有仁、翟进龙、马腾
  该成果是结合2013年国家林业局公益性科研专项"青藏高原野生五裂茶藨子繁育及藏药成分研究"产出的。通过三年的试验研究,在五裂茶藨子苗木驯化繁育和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了五裂茶藨子遗传多样性测定,确定了核心分布区,制定了种质资源保护措施,种子繁育及扦插繁育获得成功,测算出了五裂茶藨子果实、叶片藏药成分有效数据,同时,结合项目制定3项地方标准。通过项目实施,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青藏高原茶藨子资源奠定了科学基础。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效应。

 

黄南州中藏药种植品种筛选及栽培技术研究

 
批准登记号:9632016Y0469                                   推荐单位:青海大学
课题来源:地方计划                                                                        评价单位:青海省科学技术厅
研究起止时间:2013.07至2016.03                                                  评价日期:2016.10.14
完成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合作单位: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科学技术局、尖扎县成来中藏药种植专业合作社、青海雪域中藏药材饮片加工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研究人员:段晓明、徐  勃、孔小平、张志英、陈继平、尹  卫、沈宁东、赵香宁、张亚琦、吕文瑾、成  来、屈生龙
  通过项目实施,在黄南州尖扎县(马克唐镇勒见村)和同仁县(拉毛乡立仓村)海拔2700-3100m的地域内建立了两处中藏药种植基地,开展了黄芪、党参、当归、柴胡、大黄、黄芩等6种中藏药栽培试验及种植示范;通过对引种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种子萌发、种苗繁育、栽培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观察与研究,确定了当地最适宜种植的品种是黄芪和党参,其次是柴胡、大黄;总结出了黄芪等6种药材的栽培技术规范,编写了种植技术手册;指导种植500余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