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项目

国际合作项目“黄河源河流地貌与生态环境演变动力学机制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1月22日,青海省科技厅组织兰州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的7位知名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青海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共同承担的国际合作项目——“黄河源河流地貌与生态环境演变动力学机制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价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组一致认为,此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国际项目在多家合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历经6年时间,对黄河源河流地貌与生态环境演变动力学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细致的研究,先后公开发表相关研究论文92篇(其中SCI收录36篇、EI收录12篇),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研究成果充分揭示了黄河源河网水系结构和发育机制以及高原抬升对河网形态的影响,提出黄河源地貌多样性和连通性的概念;确定了植被和推移质输沙在黄河源冲积河型形成中的作用,提出高寒草甸型与泥炭型弯曲河流的概念,建立起崩岸定量模型;构建了高原风沙侵蚀-植被动力学模型,实践应用到贵南沙漠的治理效果显著。揭示了自然水系溯源下切和人工开沟共同作用是黄河源区泥炭沼泽萎缩的机制;定量选出草地中裸地(秃斑地)比例和植被盖度是评价黄河源区草地退化的两个关键指标,建立起高寒草甸生态演变的时空动态网格模拟模型。还通过研究黄河源区高寒草地植被退化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机理,定量评价黄河源高寒草甸植被固土护坡效果,量化出草地优势植物根-土复合体强度与高寒草甸退化的关系,确定了高寒草地植被退化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阈值,对揭示高寒草地植被退化力学机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会上,鉴定委员会专家认真听取了项目组成员青海大学李希来教授、长沙理工大学李志威副研究员和奥克兰大学Gao Jay 副教授的项目研究成果报告,并进行了详细审阅、质疑和讨论。最终,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研究成果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有以下5点意义:(1)黄河源的地貌多样性和河型多样性概念的提出,有助于对黄河源划分不同地貌和河流单元,分类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策略。(2) 黄河源的弯曲河群概念提出与划分,可有针对性对弯曲河流的集中区域坡面高寒草甸实施草地保护与修复,以维护弯曲河道的滨河湿地和生境多样性,对整个黄河源的河流湿地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黄河源的风沙-植被动力学模型及应用于贵南沙漠治理,对于局部风沙区的陆生生态修复具有实践意义。(4)黄河源的月牙泉湿地分布的提出,可有目标性地保护活动和半固定沙丘区的月牙泉群,有利于风沙区域的水生和陆生生态向草地生态演变。(5)黄河源高寒草甸生态演变的时空动态网格模拟模型的建立和高寒草地植被退化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阈值的提出,量化了高寒草地退化过程和力学机理,为高寒草地的生态修复指明了方向。其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究内容充实、方法先进、数据可靠,提出的主要结果符合黄河源河流地貌与生态环境演变的实际情况,在概念、理论、技术和方法有重大突破和创新。建议继续开展国际合作,推动黄河源河流地貌、湿地、草地和风沙的高水平研究。(农牧学院办公室供稿)

  报送: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