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学位点设置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位点简介

一、学位点概况

(一)办学定位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科学研究领域以农副产品、畜产品、粮油作物及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的精深加工为核心,主要涉及食品组分与物性、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加工与配料、特色农畜产品加工技术与工程、青藏高原特色食品及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与工程、食品营养与功能因子、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研究方向。

(二)领域方向

1.食品科学

依托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开展特殊环境因子对食品生产及品质的影响,特殊环境下功能因子的积累规律、功效成分制备技术、高原特色动植物活性成分的功能及机理机制研究。如牦牛藏羊营养素转化规律及对肉品质的影响,食品原料在发酵及热加工过程中营养及活性成分的转化规律,牦牛乳脂肪不饱和脂肪酸积累及转化规律,特色浆果营养品质、生物活性物质功效评价等研究,已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论文1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为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开发提供了理论及技术支撑。

2.农产品加工与贮藏

依托青海省青藏高原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等平台,开展青海特色食品资源加工特性及品质分析、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与贮藏的原理及工程化技术。系统分析青稞、黑果枸杞、高原油菜籽、牦牛肉的加工特性,构建加工适宜性评价体系,建立精深加工及贮藏保鲜的新工艺、新技术,研发各类产品,为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增值及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申请发明专利20余件,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研究经费超1500万元。

3.食品安全

依托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围绕高原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流通消费环节的相关安全性问题,开展了高原特色食品物种资源、产地资源环境的研究;开展了影响食物安全关键控制点,重点包括品质保持、污染阻断、重金属暴露及胁迫机制、危害消除等研究;提升了区域食品安全保障技术,有力支撑了区域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及溯源体系建设,为区域食品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基金及农业部项目8项。

二、师资队伍

学科点现有专任教师30人,高级职称比例56.7%,博士比例43.3%,其中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并指导硕士生的教师16人。指导教师中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5名;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拔尖学科带头人3名;青海省中青年骨干教师3名,拥有校级教学科研团队--青藏高原食品资源研究开发教学科研团队1个。

三、科学研究

近五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总篇数247,承担科研项目76项,总经费超3000万元,年师均科研经费22.7万元。完成成果鉴定49项,授权专利19项,出版专著8部,为青海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研究生培养奠定了基础。学科队伍的多名骨干教师为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和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团队成员,围绕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在藏羊及牦牛品质分析、肉品质形成机理及产品开发研究中成效显著,特别是营养因子影响藏羊及牦牛肉品质的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同时开发了大量绿色有机牦牛藏羊肉产品,为青海省绿色有机畜牧业提质增效奠定了基础;在青稞、春油菜等特色农产品品质及加工适宜性评价、产品精深加工与高效利用、功能保健因子发掘与功能评价、新产品创制及应用等方面成果明显,形成 “原料品质特性—营养功能评价及稳态化保持技术—精深加工技术集成—技术熟化与产业化开发”的特色产业创新链,为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及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四、教学资源

(一)培养经费

青海大学及农牧学院有完善的研究生管理及奖惩制度,研究生生均奖助学金达3.2万元/人,生均培养经费超过5万元//年。

(二)教学及实验设施

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学校建有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省青藏高原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甘肃-青海食品研发与检测联合实验室等10多个校内外食品科学类教学科研平台,在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加工、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高原食品品质评价及安全评估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优势。

(三)实践基地

学科点建有联合培养基地4处,分别为青海康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省商业科技研究所有限公司、青海大学-青海出入境检验检疫、青海大学-华实集团,各基地均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能满足学生培养要求。同时食品科学与工程学位点强化与多个生产企业的联系及合作关系,可满足研究生实习实践需求